暑假期间,学院提前规划,通盘布局,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召开学术会议、开展调研走访及国际教育周活动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交流,大大提升了学院学术氛围,深化了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一是举办7期“新能源论坛”,邀请10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前言报告,报告涉及能源动力、新能源等多个学科及研究领域。
8月6日,邀请英国赫尔大学高级研究员李晶博士做题为“新型双空气源热泵技术研发和示范”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英国地区供暖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双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可以显著降低热力不可逆性和电力消耗的问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8月13日,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胡名科博士做题为“天空辐射制冷及其与太阳能技术的结合”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天空辐射制冷可利用低温外太空作为冷源无能耗获得冷量,与太阳能光电转换和光热转换相结合,实现功能和工作时段互补,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潜能。
8月14日,邀请南京邮电大学岳东教授做题为“能源互联网配用侧海量分布式可控资源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新能源规模化接入下能源互联网配用侧的安稳经济运行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报告从配用侧角度介绍了微电网分布式协同控制和智能决策等问题。
8月18日,邀请河北工业大学刘联胜教授做题为“‘吹泡泡’涉及的热力学/动力学问题及其工程应用”和“绿梦乡村—秸秆压块清洁供暖装备与低成本供暖模式”的学术报告。刘联胜教授对气泡中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数学问题、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提出了气泡雾化、泡泡除臭等应用和潜在应用技术。针对绿梦乡村—秸秆压块清洁供暖装备与低成本供暖模式,结合农村地区的清洁供暖现状提出了清洁供暖关键技术和以低成本供暖商业模式。
8月26日,邀请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做题为“化学工程学科的未来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多角度探讨了化学工程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学科建设方面,未来发展趋势为“化学+化工+能源+智能(安全)+环境+X”模式;人才培养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工作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和“以人为本、四个回归”的总体要求,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新时代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科研方向方面,未来重点科研方向与领域主要包括分子化学工程与过程强化、资源化学与产品工程、高分子工程与绿色新材料、分子催化工程与绿色能源、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绿色化工工艺与节能减排;师资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平台,完善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一流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同日,邀请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杨勇研究员做题为“煤制油技术及未来”的学术报告。报告回顾了国内外煤液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比了已有煤液化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他们研究团队国际首创的中温费托合成技术(MTFT),包括MTFT催化剂的研发、作用机制的探究及其放大工艺等。
同日,邀请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做题为“筛分型碳负极,不止于钠”的学术报告。报告提出对溶剂分子的筛分效应和钠离子的脱溶剂效应是提高钠电池库伦效率的关键;低电位平台的产生及延展策略—辅以界面工程,库伦效率可以够高,平台容量可以够大;筛分型碳为高比能碳负极带来无限遐想,不仅仅是钠电池等。
8月27日,邀请英国利兹大学智能能源系统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慷教授做题为“电池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强调了高性能电池管理系统是目前储能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技术瓶颈,具有跨学科、可测量有限以及全工况抗干扰等方面的难点问题等。
8月29日,邀请太原理工大学董晋湘教授做题为“煤基精细化学品合成与特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比较了当前石化、煤化工、生物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提出系列长支链烷基苯合成离子液体基催化剂展现出优越的催化性能,新工艺路线能够大大降低分离装置规模和成本等。
同日,邀请西北大学马晓迅教授做题为“碳氢资源高效低碳转化利用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以及甲烷无氧芳构化技术、煤化工工艺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要有系统性思维,要兼顾可及性、经济性、绿色低碳三大任务。
二是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来自国内外高校的16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过程建模与控制学术前沿。
8月21日至22日,第五届国际过程控制与优化学术前沿论坛在线成功举办,论坛由新必赢242net官网过程建模与控制实验室主办,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墨西哥新莱昂自治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等16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140余名高校教师、研究生参加了在线交流。与会专家对模型预测控制、最优资源分配、卡尔曼模型、鲁棒控制及分布式优化与控制、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感知领域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三是开展走访调研,加深与企事业单位的相互了解,拓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合作领域。
7月21日,副校长操应长带领新必赢242net官网党政负责人及教师代表一行15人赴胜利油田走访交流,校企双方围绕“胜利油田能源结构转型需求与石油大学新能源学科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主题进行交流,并就多能互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电化学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7月25日,副院长巩亮带队赴长庆油田设计院就新能源领域科研合作、实习培训和就业深造等事宜进行了对接交流,双方就人才培养、学生就业,以及新能源领域科技合作等达成广泛共识。
8月8日,常务副院长吴明铂一行赴山东能源集团走访交流,双方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当前各方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加强沟通交流,拓宽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在山东能源集团期间,吴明铂一行还走访了山能技术研究总院和山东泰山地勘集团等单位。
8月10日,副院长仉志华带队赴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胜利油田电力公司进行走访交流,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细则,并与胜利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
8月14日至16日,学院党委书记陈灵泉、副院长赵东亚一行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访问,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内容进行了交流。陈灵泉重点介绍了学院成立三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学院在氢能、碳捕集、储能及多能互补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实验室共建、科研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期间,陈灵泉一行还参观了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能源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
四是开展国际教育周活动,学院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讲授内容丰富,分析问题深刻。
国际教育周期间邀请了西英格兰大学Zhu Quanmin教授讲授“U控制—基于U模型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丰富学生石油与天然气,及其替代能源的基础知识。邀请了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大学Yitung CHEN教授讲授“燃料电池”和“传输现象”两门课程。“燃料电池”让学生系统认识燃料电池的组成以及分类,掌握不同类型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燃料电池内的传热与传质过程,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传输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工业过程中存在的流体传输、热量传输以及质量传输过程,系统讲解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质量方程的组成和意义等。邀请了台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Tzu-Chen HUNG博士讲授“热机循环理论与应用”,课程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卡诺循环与系统效率提升以及与外界环境间的不可逆性间的关系等。
为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规范意识,拓宽学术前沿视野,学院邀请了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王子栋教授为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内容包括如何认知科研工作,如何“正确”选题,以及学术论文的书写规范等。结合“具有不完全信息系统的多目标随机控制”主题,王子栋教授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多目标”“随机控制”“不完全信息”等概念在实际工业及生活中的对应;讲解了用模糊评价矩阵构造确定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多目标随机控制最终方案的决策依据等。邀请了台湾中原大学陈荣辉教授为研究生授课,内容包括化工建模的不同阶段、机器学习在化工过程中的推演、化工过程模型的几个类型;化工数据的各种形态、机器学习不同方案类型及之间的关系;过程数据分析中分类方法的发展历程等。邀请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施阳教授为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最新进展,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动机、研究现状、控制原理和控制算法,并通过理论推导、算法仿真阐述了改进的鲁棒性约束和积分触发条件问题的优势和有效性等。
学院暑期学术活动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重点了解相关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果,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把握能源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学院在能源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作者:王延波 蒋秀珊 孔德斌 任晓 编辑:王延波 审核:巩亮 张洪泉)

